0534-7888888

公司动态 分类
杏彩网页在线登录北京新展:500多件国宝齐聚故宫午门发布日期:2024-02-05 14:30:26 浏览次数:

  故宫我们都很熟悉了,每年不定期举办的特展,就像是一个个惊喜盲盒,让你常看常新、不虚此行。今天,冲在抢票第一线的朵朵,总算拿下了故宫秋季的一张门票——茶文化特展,来喽~

  9月2日至11月30日,故宫联合国内外30家机构,在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举办“茶·世界——茶文化特展”,共汇集555件(组)代表性藏品,以鲜明主题、宏大规模,全方位立体展现穿越历史、连通地域、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。

  故宫茶文化特展,就在故宫正门——午门城楼和东西雁翅楼里,门洞进去左转走几步就是入口,特别方便。

  如果你是第一次去故宫,记得从东华门方向进入(近地铁八号线金鱼胡同),可以避开大量的旅游团,还能少排一次安检,省时间~

  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距今好几千年的考古实物。其中一件是出土自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古茶树根遗存,证明距今6000年前,中国人就开始种植茶树了。另一件是北宋时期的铜渣斗与茶叶遗存,内含芽茶残余,直接体现了古人的饮茶方式。

  杏彩网页登录官网

  传说神农氏以茶解毒,反映了先民对茶的最初认识。最早的茶写作“荼”,饮用时会加入橘皮、薄荷、姜片等香料共煮。唐宋之际末茶兴盛,人们以极为复杂的工艺,将茶叶制成粉末状饮用。元至明代,开始流行煮茶法、冲泡法,与如今我们喝茶的方式相差无几。

  雨前龙井,因《甄嬛传》中经典桥段也火出圈了,现在实物就放在你眼前。展厅内不仅有40余件(组)清代贡茶实物,更有远至汉代的出土茶叶实物,其中不乏今人依然熟悉的名字:珠兰茶、普洱团茶、武夷岩顶茶、人参茶膏……

  茶饮千年,中国人的备茶方法主要有五种:食茶、煎茶、点茶、煮茶、泡茶,所对应的茶叶形态、器具组合、制备步骤也各有特色。

  然而,我们对茶色、形、味的追求,千年来一以贯之,整个展厅囊括了从史前到近现代,跨越上下五千年的制茶、饮茶工具,说是时空隧道也不为过。

  首先,是一张来自唐代的仕女图,出土于新疆吐鲁番,图中仕女手持高足托盘和高足杯准备敬茶,不仅反映了唐代饮茶之风传入西域,更是妥妥的“朋友圈生活照”。别忘了看看旁边一盏被小心翼翼包起来的瓷碗。这碗里的茶叶遗存,是目古发现最早的饮茶实物证据。

  随着时代发展,茶具也越来越精美。唐代有典型的三彩陶瓷碗,也有朴实无华的白釉茶具,更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茶具。宋代有“碎玉青瓷”,有斗茶专用的黑漆碗、花纹盏等。到了明代,青花瓷占据主流,更有雍容华贵的紫砂胎漆壶。

  最炫目的,莫过于清乾隆时期的粉彩茶具,色彩缤纷、细节拉满,甚至有金线描边装饰,以现代人眼光来看,简直是少女心爆棚:

  正所谓茶和天下、美美与共,不同民族、地域风格的茶器,可以最直观地感受到,喝茶就是从古至今的潮流时尚。

  多穆壶即奶茶壶,清代宫廷多饮用奶茶,外观华丽、结构精巧的壶身,颇有游牧民族的底蕴。其中一个多穆壶,壶盖是一头可可爱爱的粉狮子,喝茶也要充满童趣~

  除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差距,特展中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饮茶名器,包括号称“桌上将军”的俄式茶炊,雍容华贵的英国维多利亚风格银制茶具,来自古代朝鲜的泥塑陶器,日本风格形状不规则的美浓烧,甚至还有乾隆御用的木碗,足以令开眼界。

  整个故宫茶文化特展,将中国的茶历史、茶产业、茶文化融为一体,除了前面提到的茶叶藏品、茶具展出,更有无数与茶相关的字画,一定不要错过。

  琳琅满目的展览中,南宋李嵩《骷髅幻戏图页》、刘松年《撵茶图》、明代仇英《竹园品古图页》、唐寅《事茗图卷》、文徵明《惠山茶会图卷》、清代《弘历观月图轴》等一系列画作,绝对让你一饱眼福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上述许多古画所绘茶具,在展览中与现实文物一一对应,故宫可谓是别出心裁了。例如,宋代《春宴图》描绘文人雅聚,画中有长方形宴桌,从火炉到茶匙一应俱全,画的旁边就摆放着实物可供欣赏。

  这部分展览规模不大,40余件展品系统展示我国现代茶产业体系与工艺,甚至还有太空育种的纪录——没错,我们上太空,真的不只是种菜,也要种茶。

  整个展览还有彩蛋:清代乾隆皇帝在茶舍中设“茶仙人像”,原本置于承德避暑山庄千尺雪茶舍,乾隆在《竹炉山房》诗中,用来指代茶圣陆羽。

  中华茶文化,因千年沉淀而厚重,因科学进步而兴盛,因生活富足而多彩。看完故宫茶文化特展,别忘了沏上一壶茶,慢慢品味秋天的感觉~

  换展提示:展览文物中,李嵩骷髅幻戏图页、铜渣斗、石铫、螺钿竹雀纹笼地茶箱、宋元人书蔡襄茶录卷、宋人春宴图卷展出至10月8日。10月10日起将替换为弘历临蔡襄北苑十咏册、蔡襄自书诗札册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(现代摹本)、明人清明上河图卷。

  原标题:《北京新展!法门寺出土茶具,宋代骷髅幻戏图和春宴图原作...500多件国宝齐聚故宫午门》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